Sample Pages Preview
第三,政治模型(PoliticalModel):1)组织由具有不同兴趣、目标和价值观的团体构成,决策者可能在问题处理的先后顺序上产生异议,决策者之间的目标和价值观也有可能不同;2)信息既模糊又不完备,理性的尺度则受到问题本身复杂性及个人与组织缺陷的限制;3)决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、资源和大脑能力识别问题的方方面面,并消化所有相关信息,包括决策者之间相互对话及互补信息,也无法降低模糊度,4)最终决策是决策者们共同商讨、妥协让步的结果。
从这三个模型假设中,可以看出以下方面的分歧:1)决策目标是否能够清晰界定?2)决策所需相关信息是否完备?3)决策效果的价值判断标准是否统一、客观?4)决策者是否具备完全理性?笔者认为这些问题也存在于同传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决策中。译员的决策目标在确定过程中就可能会面临以下选择:1)是应该千篇一律地遵循职业守则中确定的各项目标,还是应该根据不同的交际事件采集客户的偏好?客户无法准确表达需求的时候或是没有时间进行沟通的时候,译员是否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自行作出判断?2)译员在信息输入和输出的各个环节需要作出各种判断和决策,那么译员是否具有完备的信息来作出各种决策呢?如果信息缺失,译员决策的依据又是什么?3)翻译得好不好,听众心理打分的标准是什么?不同听众的打分标准是一样的吗?4)译员是否每时每刻都在无私、公正和理性地作出翻译决策呢?
在管理学中,决策程序一般可以分六步走:1)确定决策要求和目标;2)诊断和分析问题原因;3)制定备选方案;4)选择中意方案;5)执行方案;6)评估与反馈(达夫特2006)。在同传信息处理的决策过程中,译员的决策程序是否也包括:1)确定传译目标;2)分析传译问题;3)制定备选译语;4)选择备选译语;5)执行译出;6)评估与反馈?是不是所有的信息处理决策都会经过这样的程序,还是更多的时候是遵循省力的“刺激一反应”模式?见图1。
历史上唯一以管理学家的身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•亚历山大,西蒙(HerbertAlexanderSimon)就是另一位决策理论的大师。关于西蒙(西蒙2004)提出的众多决策理论,其中有两项对译员的决策机制最为重要:一是有限理性;二是满意型决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