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mple Pages Preview
清朝康熙年间,圣祖皇帝借鉴明朝画院的设置,调集许多专业画家供职内廷,完成某一命题创作后再另定去留。如康熙二十八年(1689年)玄烨第二次南巡江浙后,命宋骏业等主持,召集当时江南著名画家王翚、杨晋等人宫,与众多画院画家合力共绘,费时五六年时间,创作完成了十二部长卷《康熙南巡图》,为后世留下可与宋人《清明上河图》比肩媲美的宏幅巨构。
乾隆时期,专职的画院画师由“南匠”改称为“画画人”,主要集中在如意馆进行绘事创作,同时配备有一些“好手匠人’’从事书画装裱等工作。当时,如意馆分别设于宫内启祥宫南面、圆明园以及慈宁宫、咸安宫、斋宫和南薰殿等处。
据清人胡敬所著《国朝院画录》记载,清朝画院画家以康熙、乾隆两朝最盛。康熙年间,宫廷中有焦秉贞、冷枚、唐岱等人较为著名;乾隆时期,宫廷画家人数最多,先后有丁观鹏、金廷标、姚文翰、徐扬、汪承霈、张宗苍、禹之鼎、周鲲、方琮、徐璋、张廷彦、缪炳泰等四五十人供职内廷;此外,从康熙晚期开始,宫廷中还出现一批外国传教士画家,如郎世宁(意大利人)、王致诚(法国人)、艾启蒙(捷克波西米亚人)、贺清泰(法国人)、安德义(意大利人)、潘廷章(意大利人)等。他们各以不同的绘画技艺为宫廷所用,创造出一大批工致秀雅的清宫绘画。
从乾隆、嘉庆年间成书的《石渠宝笈》及其续编、三编统计,收入清宫画家的作品即达700余件,其中质量较精的有擅长释道画像的丁观鹏,作品83件;善长翎毛、花卉、人物的西方画家郎世宁,作品56件;工于人物、花卉创作的金廷标,作品81件;长于山水画作的张宗苍,作品116件;山水、花卉兼擅的钱维城,作品165件。
与画院画家相对应的是身兼官职的大臣画家。他们多系朝廷要臣,身兼数职,最初通常以翰林词臣身份入值内廷,因善于绘事而为皇帝所重。他们平时多集中于南书房等处,以便皇帝随时召用。这部分画家因身份特殊,其绘画亦为时人看重,经常是画作一出即为世人所收藏,因此传世品也较多。其代表人物有蒋廷锡(殿试后即入翰林院,后为侍读学士、礼部侍郎、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,兼任《实录》馆总裁、《明史》总裁,加太子太傅衔)、沈宗敬(中进士以翰林院编修入值,官至太仆寺卿,提督四译馆)、高其佩(官至正红旗汉军都统,刑部右侍郎)、董邦达(以进士身份入宫,官至礼部尚书)、钱维成(初中状元,官至刑部侍郎)、董诰(董邦达之子,官至内阁大学士)、戴熙(官至兵部右侍郎)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