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EEDBACK

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(第2辑)

Price: $10.82 $7.60 (Save $3.22)
Add to Wishlist

Details
潘文国编著的《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(第2辑)》分为文化研究、比较研究、汉语国际推广研究、教学研究等专栏,如“论合作学习理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”、“汉学家费子智的唐代研究”、“新加坡华语及儒家伦理推广之回顾与思考”、“在相遇和共享中永葆开放生命的行进”、“韩汉语人称代词用法对比”、“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疑问句”、“美国学生汉字笔顺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”等,展示当前的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。
Table of Contents
卷首语 
【热点探讨】 
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——在2012上海书市的演讲 
读潘文国“母语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天花板” 
立足于字,用形象分析法解释汉语一一答陆俭明先生 
关于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的思考 
【国际汉学】 
新加坡华语及儒家伦理推广之回顾与思考 
四重证据说视野下的京都考证学派 
论《源氏物语》对白居易讽谕诗的受容 
C.P.FitzgeraidandHisStudyoftheTangDyhasty 
(汉学家费子智的唐代研究) 
在相遇和共享中永葆开放生命的行进——读程抱一先生《美的五次沉思》 
美国学者《西游记》佛道之争之研究 
【汉语与汉语教学研究】 
语文教育困境的病根及出路 
裘锡圭“三书说”刍议 
两汉铜器铭文研究现状分析 
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疑问句 
C。位置下汉语主宾语从句标记“的”的习得研究 
也谈“吃他三个苹果”——“他”结构的四种解释假说的评述 
【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】 
电视剧中的文化:Intelligencepluscharacter 
先秦认识论中的辩证唯物论因素 
谈谈通读原典对准确解读作品的重要性——以苏轼《前赤壁赋》等的解读为例 
汉语跨文化教学中影像与文字的互动——以动画片《木兰》与《木兰诗》为例 
国际汉语教学中记忆与遗忘关系探析 
【汉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】 
韩汉语人称代词用法对比 
从韩国成语看韩中两国成语的特征 
日本学生离合词使用偏误分析及对策 
论“多维发展模式”中的“可变性序列”在汉语作为 
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运用 
美国学生汉字笔顺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 
针对法语国家学生的汉语新词教学探究 
对外汉语听力教材的现状和改进对策 
论合作学习理论在商务汉语教学中的应用——以高级商务汉语口语课为例 
【汉语国际教育研究】 
论国际汉语教育背景下国内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创新——以ECNUSAS合作实习模式为例 
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 
【史料】 
华东师范大学留学生办公室成立(1965)
Sample Pages Preview

Sample pages of 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(第2辑) (ISBN:9787567509023) 

朱提堂狼洗铭文方国瑜、孙太初和蔡葵对朱提、堂狼地望、洗的制作年代、铭文及图案的象征意义进行了考证,认为:朱提和堂狼均位于犍为郡内,其制造的鼎盛时期是东汉中晚期,恒、灵帝时期由于战乱才逐渐萎缩,铭文和图案为汉族喜爱的吉祥语和动植物。 
此外,还有其他一些铜器铭文考释研究文章,如云希正《西汉平都犁斛》考释认为“犁斛”可能是“厘斛”之意,是小于标准平斛的一种计量单位,认为该器是研究我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。戴尊德《太原东太堡发现西汉孙氏家鐎》对一出土铜鐎铭文作了考释,并考证得出“孙氏家鐎应当是汉景帝时封于琅邪郡(今山东)之骈侯孙单家之物。” 
李光军、张子波《西汉馆陶家铜连鼎及王氏一斗鼎》对二鼎铭文作了考证,认为“馆陶家铜连鼎”属于汉文帝长女馆陶长公主家之器,并确定“王氏一斗鼎”年代应为西汉初期或中期。赵康民《阳平顷侯铜石鼎及其它》对自名为“阳平顷侯铜石鼎”、“宁陵侯铜灯”和“子鼎”等器铭文做了考释。乔淑芝《“蒲反田官”器考》指出“蒲反”即“蒲阪”,在今山西永济县,汉代属河东郡;并指出“蒲反田官”的设置,当与《史记·河渠书》所记武帝时穿渠“引河溉汾阴、蒲阪下”之事有关。王翰章、陈孟东《陕西凤县出土东汉雒阳武库东卢铜熏炉》对该熏炉铭文作了考证,认为当时洛阳武库有“东卢”和“西卢”之分,这段铭文的记载为武库内部的建筑设置提供了新材料。李仲操《汉建昭雁足灯考》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公社六甲村汉墓出土的一件雁足灯铭文作了考释,此雁足灯的出土。为探讨西汉末年外戚专权、阳平侯的封地等问题,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数据。景明慧、刘晓华《汉阳铜朔钟铭文考释》对甘肃庆阳地区出土的一件铜钟作了介绍,并对铭文中出现的“考工”、“汤官”等官职名称进行了考释。傅振伦《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考释》对该铜虎符铭文作了考释,为了解汉代虎符铭文提供了可靠数据。 
王晓谋《西汉“横山宫”铜灯》经过考证,认为“横山宫”即文献所记“黄山宫”。黄盛璋的《染杯、染炉初考》就西汉染杯、染炉本身进行阐明,考证了其名称、来源、用法、类型、年代等问题。周晓《黄阳鼎跋》通过对该鼎各段铭文中“槐里”、“黄阳”等秦汉地望的考释,认为此鼎为战国秦器秦铭,又加之以汉铭。曾建国、聂萍《山东嘉祥出土东汉南武阳大司农平斗》对该件铜器铭文作了考释,认为嘉祥“南武阳大司农平斗”的出土,为研究两汉量器的制造发展及有关问题,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。李京华《“王小”、“王大”与“大官釜”铭小考》虽然是讨论铁器铭文,但对于理解铜器铭文很有借鉴意义。
中文研究与国际传播(第2辑)
$7.60